11月24日,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以及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指导,国际氢能中心(IHEC)、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IHFCA)等主办的2024国际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成功在北京海淀召开,为氢能产业的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
论坛邀请来自氢能生产、储运、工业应用和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高层代表发表主旨演讲,分享氢能场景化应用,开展氢衍生品区域和国际贸易的经验。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张翼,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国际氢能中心主任金勤献等领导为论坛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为论坛作了主题报告。论坛由国际氢能中心对外合作主管陈思和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主任助理邹薇主持。
活动致辞
许心超在致辞中重点介绍了北京市在氢能领域的战略布局、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成果。他指出,北京凭借独特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形成了涵盖“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了氢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政策引导、示范项目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北京已成为中国氢能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全球氢能领域的合作窗口。未来,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氢能产业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表示,期待本次论坛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张翼强调了氢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回顾了中国在氢能领域的技术进步、产业布局和示范应用成就,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他充分肯定了国际合作的关键性,特别是国际氢能中心在推动技术研发、国际交流和示范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全球氢能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和国际协作,助力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愿景。
唐超表示,氢能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回顾了海淀区在氢能产业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和创新成果,包括国内首批氢能示范项目和完善的全产业生态布局。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深化合作,推动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并热忱欢迎各界来海淀投资,共创未来。
金勤献总结了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与国际氢能中心在氢能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多年来通过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和国际合作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取得的成果。他表示,氢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当前氢能行业面临绿氢成本高、应用规模小及全球化不足等挑战。未来,国际氢能中心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协作,促进氢能在重载交通、工业脱碳、绿色燃料制备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零碳工业发展。最后,他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北京事务所副所长宫尾孝彦(Miyao Takahiko)介绍了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及其在中国开展项目的情况,并介绍了日本碳中和的相关政策、技术进展和产业布局。
英国商业贸易部能源转型负责人周大伟(David Giles)从英国氢能战略与经济、东部海岸集群和英格兰西北部与北威尔士的HyNet项目的投资机遇,以及英国氢能企业助力中方伙伴关系等方面对英国氢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新南威尔士大学卓越教授大卫·韦特(David Waite)为论坛线上致辞,他介绍了澳大利亚氢能发展现状及规划,提出了氢能应用的4个重点领域:铁铝冶金、合成氨、长途交通、储能和电网支撑,并强调了需要关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用水及水处理问题。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创新和经济转型司执行干事冈瑟·贝格(Gunther Beger)为论坛线上致辞,他强调氢能作为绿色能源载体和可持续工业材料,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高度认可中国在“双碳”目标下取得的氢能技术进展,并呼吁通过全球合作、技术创新、法规完善和包容性转型,共同推动氢能发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继续支持全球氢能事业,与国际氢能中心及各方伙伴协作,共建可持续、以氢能为核心的未来。
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干勇,他发表了题为“突破氢能发展瓶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主题报告,总结了国内外氢能发展最新情况。
他指出,社会各界对发展氢能的方向越来越坚定,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不少已建成的绿氢示范项目经济性差、产能利用率低,部分产品质量问题、系统工程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氢能重卡、氨煤掺烧、绿氢化工、氢冶金等应用领域对氢能产业发展拉动效果明显,通过规划建设大型氢能设施,能够降低全链条用氢成本,解决用氢贵的问题。
他强调,氢能建设者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市场和工程的相关问题,避免投资失误和回报不及预期的情况。我国氢能产业已处于攻坚拔寨、抢滩登陆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创新驱动,着力构建大规模氢能供应体系,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氢能与其他产业协同耦合,希望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
签约仪式
论坛期间,北京燃气集团与国际氢能中心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氢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建设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氢能在城市能源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创新路径。
授予仪式
论坛上,德国莱茵TÜV工业服务及信息安全事业群总经理孙明丽代表德国莱茵TÜV向国际贸易业务总监Ibrahima Sini代表的水木明拓授予全球首张“符合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III)的绿氨认证证书”。这一里程碑成果标志着中国氢能产业在国际可持续能源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将为中国绿氢及其衍生物开展国际贸易奠定基础。
发布试验平台
论坛发布了由清华大学、金隅集团、国际氢能中心、水木明拓合作共建的全国首个跨兆瓦级“氨煤智能混燃共性技术试验平台”。该平台兼容氨煤、氨醇、氨生物质煤等多种燃料体系,结合智能管控云平台,可实现试验数据的动态采集、实时分析和数据共享,耦合机理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形成燃烧系统优化反馈,加快工业试验装置设计的迭代过程。
主旨演讲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氢能中心执行主任付小龙指出,国际氢能中心正在通过搭建国际合作网络凝聚产业发展共识,通过概念验证培育全新技术和创新企业,通过绿氨全链条产业示范疏通产业堵点,持续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李水清从氢/氨掺烧利用的场景驱动出发,介绍了清华大学相关团队在当前绿色燃料利用中掺氨燃气工业利用、掺氢燃气动力、氨煤共燃清洁发电三个场景下形成的共性关键技术,指出了可规模化掺氢多元快混、掺氨碳氮分离多级分解等源头抑制NOx和增强燃烧稳定性的根问题及技术瓶颈,目前已为东方电气、国家能源、大唐集团、金隅集团、徐州燃控等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此外,他还结合清华大学“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国际大科学计划,指出了AI赋能在未来能源动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迭代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马士基中国脱碳业务总监卡卡(Karim Fahssis)指出,航海运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鉴于目前甲醇船舶的订单,绿色甲醇可能是行业的首选燃料。
北京燃气集团总经理助理周丽娟提出,车用领域是氢能的重点应用场景,天然气掺氢是氢能与天然气融合发展的纽带,通过天然气管网掺氢,围绕掺氢天然气输配体系及“氢进万家”综合示范等技术方向的路径实现天然气与氢能融合发展。
施耐德电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副总裁Vincent Bruneau和施耐德电气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蔡漪表示,通过电力系统数字化实现清洁能源替代与碳捕集,通过工业流程数字化实现能源体系改造与柔性控制系统,政策的约束将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形成。
德国莱茵TÜV工业服务及信息安全事业群张凯介绍了欧盟关于可再生氢的定义和相关法规要求,以及相关认证过程与阶段。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助理綦久竑指出,当前全球氢交易中心正加速布局,他介绍了自愿碳市场建设进展,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体系的交易结算规则与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水木明拓动态工艺事业部总监王燕介绍了如何通过规划软件、全过程模拟和控制系统,实现对可再生能源与直接耦合制氢并合成氨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全过程碳排放核算和化工生产过程动态控制。
本次论坛不仅是国内外氢能领域一次高水平的学术和技术交流,更是一次国际协作与本土实践的深度融合。论坛成果充分彰显了氢能作为未来能源解决方案的核心地位,也进一步强化了北京海淀在氢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中的领军角色。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未来,海淀区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并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助力氢能企业成长。
信息来源:中关村科学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