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太湖之畔,江苏华镁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里,一位身形壮硕、语速温和却眼神坚定的工程师正对着三维模型反复推敲。他叫陶德伟,入职仅数月,却已把名字写进了公司“镁好”史册:由他牵头的某央企镁基固态储氢系统项目,以零设计变更、零现场返工、提前完成交付的成绩。今天,让我们循着镁光的轨迹,走近这位“把氢能经验嫁接到镁时代”的系统工程师,聆听一段关于梦想、专业与成长的故事。
一、因为一个镁好梦想
“如果说氢能是一片蓝海,那么镁基储氢就是驶向深海的旗舰。”面试那天,陶德伟用这句话打动了大家。十余年深耕过程装备与氢能系统,让他深切体会到气态储运带来的高压焦虑,而镁合金固态储氢以高容量、常温常压、可长周期循环的天然优势,让他眼前一亮。
更让他心动的,是华镁时代“用中国镁储世界氢”的愿景——这与他当年自南京工业大学毕业时立志“把中国人的氢能方案做到世界领先”如出一辙。于是,他放弃原有Pre-IPO平台的舒适区,选择“归零”再出发,“只为离梦想更近一点”。
二、把氢能经验带进镁世界
入职第一周,陶德伟便加入“镁基固态储氢系统撬装化攻艰组”。
1.系统级视角:他曾在索拉尔绿色能源主持1000Nm³系列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设计、制造与调试,对氢气的“一生”——产生、纯化、储运、释放等了如指掌。面对镁基储氢,他把氢气流程拆成“吸氢-储氢-释氢”三段,并用P&ID语言重新串联,让研发、工艺、生产、质检第一次拥有同一张“镁氢地图”。
2.工艺级落地:在飞潮过滤技术与张化机工作期间,他累计完成200余份ASME/GB工艺文件,深知“设计再好,也要靠工艺托底”。于是,他把压力容器成熟的焊接评定、无损检测、热处理曲线迁移到氢化镁体系固态储氢罐体制造,创新提出一种更为实用且高效的“罐体惰性气体保护焊”方案,解决镁合金高温氧化难题,焊缝一次合格率从行业平均92%提升到99.2%。
3.管理级协同:多年项目施工与团队管理经历,让他习惯把“人、机、料、法、环”写进同一张甘特图。面对某央企的系统集成项目,他一次性拉通设计、采购、制造、质检、调试五大条线,16人技术团队“日事日清”,连最难协调的供应链也被他“技术+管理”双轮驱动,关键物料交期缩短30%。
三、一场零缺陷的硬仗
某央企镁基固态储氢系统项目是一套面向复杂环境的百公斤级镁基固态储氢系统,对重量、耐蚀、动态响应、安全冗余提出极高要求。
ü 设计阶段:陶德伟带领小组连续三周封闭攻关,将4×12阵列式储氢罐优化为3×10,结构减重10%,却通过流道仿真把换热效率提升18%。
ü制造阶段:他亲自蹲在车间,把原本“分段装填镁粉”改为“整体真空灌装”,消除粉尘爆炸隐患;又把氦质谱检漏灵敏度提高到1×10-9 Pa·m³/s,确保海上盐雾20年不渗漏。
ü调试阶段:面对船级社最严苛的“5°纵摇+10°横摇”工况,他提出“动态释氢补偿算法”,通过PLC实时调节冷却水流量,实现摇摆环境下氢气输出稳定,波动率≤2%。
最终,系统一次性通过业主认证。
四、领导力在细节中生长
项目总结会上,团队成员说:“跟着陶工,最大的感受是‘被尊重’
ü技术尊重:他从不“拍脑袋”,任何决策必有仿真、实验或标准依据;
ü成长尊重:他把16人按“氢路、镁路、钢路、电路”四条子线分组,实行“1+1导师制”,3个月带出5名能独立出图的年轻工程师;
ü文化尊重:他在部门推行“每日镁分享”,把技术难题写成300字小卡片贴在看板,谁解决谁署名,让知识在笑声中流动。
如今,研发中心流传着一句话:“有问题,找德伟。”这不仅是一句口头禅,更是一种信任的沉淀。
五、面向未来,持续成长
陶德伟常说:“最好的经验,永远是下一条焊缝、下一台罐体。”
面向未来,他已给自己和团队立下三个目标:
ü技术纵深化: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攻关“高效传热传质”换热器结构,争取在吨级储氢车上做出相关突破。
ü平台标准化:把央企的项目经验固化为《华镁时代镁基固态储氢系统企业标准》,计划年内完成3类撬装、5种规格的模块库建设;
ü产业生态化:携手氢燃料电池、船舶设计院、港务集团,打造“制氢-储氢-用氢”一体化示范港口,让“镁好”从图纸走向蔚蓝。
尾声
有人说,工程师的世界是冰冷的钢铁、枯燥的数字;而陶德伟用“镁”让这一切有了温度与光芒。从氢能到镁时代,他跨越的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更迭,更是自我边界的突破。在江苏华镁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这片创新热土上,他正以奋斗者的姿态,把“镁好的梦想”一步步变成可感可触的现实。
让我们期待,在更多蔚蓝的航程里,看见以陶德伟为代表的华镁人,用中国镁储世界氢,用中国智造点亮全球零碳未来!
盛夏的太湖之畔,江苏华镁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里,一位身形壮硕、语速温和却眼神坚定的工程师正对着三维模型反复推敲。他叫陶德伟,入职仅数月,却已把名字写进了公司“镁好”史册:由他牵头的某央企镁基固态储氢系统项目,以零设计变更、零现场返工、提前完成交付的成绩。今天,让我们循着镁光的轨迹,走近这位“把氢能经验嫁接到镁时代”的系统工程师,聆听一段关于梦想、专业与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