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国海油气电集团执行的全球最远液态氢海运示范项目运输船,行驶超过一万海里,顺利抵达深圳盐田港,并以船边直提、陆上运输的方式,将该批跨洋液氢运送至中山进行终端利用测试。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跨入了全球氢能长距离跨洋运输利用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的新赛道。
氢能安全高效的运输技术是决定氢能产业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环节。现有运输形式以气氢、液态氢、有机物储运氢为主,其中,液态氢以能量密度高、运输效率高等优势,成为解决未来大规模、长距离氢能运输利用的首选形式。
本次示范项目是中海石油气电集团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开展的产业技术与资源合作,液氢装载在保冷的罐式集装箱内,通过欧洲远洋货轮进行运输,于当地时间9月4日从欧洲鹿特丹港装船,经由大西洋至好望角再到马六甲海峡,最终抵达深圳盐田港,完成首船吨级以上液态氢长距离跨洋运输。
为确保首次液氢顺利通关并安全接卸,气电集团项目团队针对液氢长距离跨洋运输产业链,系统性开展了运输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安全技术及国际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突破了液氢罐箱海运工艺控制技术、全产业链定量化风险识别技术、港口液氢2.1类危化品“船边直提”接卸等系列技术难题,打通了各个环节的安全技术瓶颈,确保“首航”顺利开展。
在深圳市盐田区政府、海事、海关、边检、交通运输、消防应急及港务公司等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本次示范项目创造性实现了液氢的首次船舶接卸,气电集团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液氢国际跨洋运输的全产业链贯通,系统性掌握了液氢国际运输利用的产业技术体系,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探索出新的实践路径。
面对全球氢能市场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清洁氢生产成本差异逐渐变大,低成本氢生产能力过剩的国家和需要进口的国家之间出现了贸易机会。当前,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正在积极开展氢和氢基燃料的国际贸易,通过贸易连接全球氢供应和需求。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测,到2050年,超过30%的氢气生产将用于国际贸易。我国作为最大的制氢国,年产氢量可达4000万吨,全球最远液态氢海运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推动我国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探索氢能贸易提供了新动能。
全球最远的液态氢海运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国内率先贯通了液氢跨洋运输的全产业链,是气电集团继进口液化天然气贸易链之后,为国家能源事业先行先试开辟的又一清洁发展之路,为我国未来大规模氢能洲际存储转运利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基础,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再升级。
9月9日从锡山区发展改革委获悉,锡山区近年来锚定氢能产业这一未来赛道,依托装备制造底蕴,精准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其中不乏魔方氢能、华镁时代、盛鑫氢能等一批在细分领域“身怀绝技”的企业。
盛夏的太湖之畔,江苏华镁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里,一位身形壮硕、语速温和却眼神坚定的工程师正对着三维模型反复推敲。他叫陶德伟,入职仅数月,却已把名字写进了公司“镁好”史册:由他牵头的某央企镁基固态储氢系统项目,以零设计变更、零现场返工、提前完成交付的成绩。今天,让我们循着镁光的轨迹,走近这位“把氢能经验嫁接到镁时代”的系统工程师,聆听一段关于梦想、专业与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