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改电价政策,去年就有传闻,今天终于有文件流出,光伏投资人一看,天塌了!
时段调整与光伏出力错配:
春秋季的谷段设为10:00-14:00(午间),而光伏发电高峰通常也集中在此时段。若此时段电价被划为谷段,电网收购电价或用户自发自用的替代电价将降低,直接压缩光伏项目的峰时收益。
夏冬季深谷电价调整:
重大节日深谷时段调整为10:00-14:00,可能导致节假日光伏发电收益进一步下降。
峰段电价上浮的局限性:
尽管峰段电价上浮比例提高(如夏冬季峰段14:00-22:00),但此时光伏出力已显著下降(尤其冬季傍晚无光照)。若未配置储能,光伏无法在峰段高电价时段供电,难以享受价差红利。
鼓励储能配置:
政策鼓励用户配置储能以优化用电成本,但分布式光伏项目若需配套储能,将增加初始投资和运维成本,降低项目经济性。
工商业用户调峰响应:
用户可能通过调整生产时间或配置储能,减少白天高峰时段(光伏出力高时)的电网购电需求。若用户选择谷段低价购电,可能导致光伏“自发自用”比例下降,余电上网部分面临更低电价。
分时电价范围扩大:
政策覆盖几乎所有工商业用户(包括小容量用户),更多用户将主动避峰用电,进一步挤压光伏电力的即时消纳空间。
车网互动削弱峰段需求:
电动汽车在夏冬尖峰时段(14:00-22:00)反向放电可按尖峰电价结算(如0.391元/千瓦时),可能替代部分峰段电力需求。若电网在峰段更依赖储能或电动汽车放电,光伏的调峰价值可能被稀释。
政策扶持转向灵活性资源:
政府对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提供免容量电费等支持,可能引导投资从光伏转向车网互动领域,分流政策红利。
现货市场的不确定性:
政策要求电力市场交易分时浮动比例不低于60%,现货市场运行后电价波动加剧。若光伏出力高峰时段与市场低价时段重叠,项目收益稳定性将受冲击。
市场化交易门槛提高:
用户需申报用电曲线或签订分时价格合同,若分布式光伏投资人缺乏对用户负荷的精准预测和灵活响应能力,可能面临电价结算风险。
小容量用户选择权影响:
100千伏安以下的工商业用户可自行选择是否执行分时电价,且选择后一年内不可更改。若用户选择固定电价或全年春秋分时模式,可能导致光伏项目的电价收益模型复杂化,增加投资测算难度。
此次政策通过分时电价结构调整,引导用户与新能源出力适配,但客观上可能对分布式光伏投资人造成峰时收益下降、储能配套成本增加、市场化风险上升等挑战。建议投资人:
1.重新评估项目经济性结合新时段划分,测算光伏出力与电价匹配度,优化系统设计。
2.探索“光伏+储能”模式通过储能平滑出力曲线,参与峰段高电价时段供电。
3.关注用户用电模式与工商业用户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锁定部分收益。
4.跟踪政策细则密切留意后续现货市场规则、深谷时段执行细则等,动态调整投资策略。
信息来源于光储充公众号。